苏州大学中外合作教育项目

转载:谈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大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意义

2019-04-15 11:12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各地已取得了很大成绩, 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 就是为了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 丰富本土教育能力和实现教育形式多样化。与此同时, 针对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受教育者的特点, 使一些无法进入正常大学的孩子们有机会在自由开阔的学习环境下接受大学教育。因此,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更加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一、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概念和理论意义

1981年, Holec提出了自主学习的概念, 并在之后被广泛接受。他将其定义为“一种能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 具体概括为学习者应该有主动学习、为自己学习负责的动机和态度;有独立制定学习目标、计划选择学习内容、运用和控制学习方法的能力并能进行思考。另外, Johnson也指出了合作学习的内涵。他指出学习者之间具有目标互赖和资料互赖的特性, 每个单独的学习者目标的完成均依赖于小组的其他成员都达成目标;同样, 每一个小组成员的资源必须合并整合起来, 才能实现小组共同目标。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产生也有着一定的理论依据, 它们是在建构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框架上衍生出来的。这两种心理学都特别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理念。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 强调充分调动和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同时, 又强调着积极的人际协作关系, 通过互帮互助, 为团队负责, 实现团队共同利益。这些都具有着理想模式下的具备理论支撑的意义。

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模式和现实意义

高等学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 教学上大多采取语言课分级制和小班授课制。等级上, 从语言班预备级、一级、二级、一直到五级、EAP、ENG, 每6周为一个轮次, 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不尽相同, 却又实现了循序渐进的良好过渡。班级规模上, 大概10-20人为一个授课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将学生排成大“回”字型座位, 教师站在学生中央;或者设置一些分散式的小组座位, 每4人为一小组, 教师走下去流动讲课等方式, 从而取代了传统的大班授课的方法, 也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向“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模式相转变。学生在独立自主中发现问题, 在合作讨论中解决问题。同时, 教师能及时给予适度的引导和启发。这种倡导“自主合作, 探究创新”的新型学习方式, 使得学生由过去的“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以开放合作的方式, 拥抱着新方法、新知识。

此外,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实现了由“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向“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的转化。它并不是否定了知识的重要性, 而是以知识为个体发展的一种工具, 绝不再是终极目的。新型教育方式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实现学生在发展智力因素的同时, 还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 力求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

在自主学习当中, 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提出问题, 获取知识。教师也可以先设置问题, 让学生自学某个部分的内容, 可以查阅, 练习, 思考。要在教师设置的规定时间内, 完成和教学目标相符合的内容。这期间, 学生会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 在individual work当中, 可以自由利用课本、手机、ipad、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课件资源等途径获取需要的知识, 做到查清楚发音、汉意、和理解, 然后学生被期望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也是语言自主输入的过程。

在合作学习当中, 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小组, 除了pair work之外, 还可以采取group work, class work和random team generator等多种分组形式来进行课堂的presentation, discussion, 或者delivering speech等来加强学生间的多种形式的互动关系, 打破他们原有的舒适区和固定伙伴关系。这种“合作式课堂活动”最后可以采用团体奖励机制, 甚至说教师可以举行小型的“颁奖仪式”来勉励学生, 以此培养他们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学生间存在着一种积极互动的关系, 把个人的紧张性竞争转变为积极的团体竞争。学生能在活动中找到较强的积极性和内驱力, 同时也锻炼了自己, 使压力转化成了动力。这是一个积极地合作输出的过程。

综上所述, 这两种学习模式在有机的契合下, 有效的适应了中外合作办学体制的实情和特点, 对新时代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来说有着跨越性的崭新意义!